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代浙江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5500万浙江人民在这一美好愿景的感召下,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和实现梦想。
浙江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浙江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
十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正以改革创新破题,以苦干实干润墨,演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鸿篇巨制。
为打好这一行将改变中国未来命运的宏大战役,浙江作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紧密结合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的策略,摆出走在前、抢在先的积极态势,凸显了主动性和坚定性。
省委认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要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联动起来,坚持把改革红利、开放活力、内需潜力、创新动力集成起来,努力走出“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省委反复强调“不唯GDP”,提出要算大账、长远账,确保发展速度真正服务服从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事关发展全局的战役,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都是攻坚战,每一项都牵一发动全身。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治堵治污治气、“四边三化”、“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浙商回归……
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谋划全局的同时,亲上一线,直接督导浦江小水晶行业整治和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沿江各市县采取有力措施,共取缔了1万多户无证(照)水晶加工户。经过综合治理,浦阳江出境断面水质明显好转。
从浦阳江治水开始,到全省治污,再到“五水共治”,步步深入,形成破竹之势,倒逼转型。
“不计代价追速度”的粗放发展模式在浙江已成为过去,而“质量效益稳中有进、生态环境稳中趋好、民生保障稳中提升”正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主旋律。
在2012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省委明白准确地提出,破解浙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充分激发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创新两大动力。为此,省委在2013年初就开始对这两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当年召开的三次、四次全会上,分别作出了全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
在此之前,浙江开展了海洋“两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改,以及11个设区市特色改革试点、系列县市专项改革试点等。
与此前改革不同,这场改革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中心,主抓手就是高水平建成“三张清单一张网”,即“一张政府的权力清单、一张企业投资的负面清单、一张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清单,一张政务服务网”。
改革的路径是:减权、减钱、减事。即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和领域,为市场保留足够的动力与活力;以扩大一般转移性支付为核心,保障财政资金能高效用好用到刀刃上;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核心,建构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经济社会治理机制与结构。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梦和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省委对浙江发展历史方位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对发展目标理念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历史责任的担当达到了新高度。
宏伟蓝图已经铺开,接下来更重要、更复杂的问题,在于如何将雄心壮志落实为行动,转化为成效。
夏宝龙坚定地说:咬定长远目标脚踏实地去奋斗,通过奋斗实现浙江更加美丽美好的明天。
一组数据展现了今年浙江民间经济的活跃度:浙江在全省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3月,浙江省各级工商部门共登记市场主体7.4万户,环比增长115%;新登记民营(私营)企业2.3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7.2%;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681.5亿元,同比增长53.8%。
民间创业热情高涨,得益于改革红利的释放,更得益于新一轮简政放权的实施。2013年,浙江省一级的行政许可事项从718项减少到424项,减少41%,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从560项减少到125项,减少78%。而舟山群岛新区,则被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数字是枯燥的,企业却感触至深。“现在的审批像火车一样大提速了。”在义乌办厂的任安新感慨地说。几年前他办玩具厂时,企业注册登记花费了20多天时间。去年义乌商事登记改革后,任安新注册了一家电商公司,两天就拿到了一系列证照。而在湖州,由于审批事项集中办理,“中景物流”在银行限定时间内办好了相关证件,成功贷款3亿元。项目前期部经理任雨春兴奋地说,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时间就是金钱。
联合踏勘、并联审批、模拟审批……简政放权背后,伴随的是层出不穷的审批方式创新。杭州、宁波、温州等市先后建立了投资项目审批代办中心;嘉兴探索市县两级扁平化、一体化的审批制度;省工商部门把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全部下放到基层工商所。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破除中介机构在审批流程中的“肠梗阻”现象。柯桥行政服务中心开出“中介超市”,对入驻的中介机构实行统一服务承诺时间和收费标准,并建立清退淘汰机制。
今年,浙江提出再取消和下放一批省级审批权限,研究制定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以及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规范管理、高效审批的具体办法。
目前,浙江的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取得重要进展,省级部门和市、县政府形成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机制也大大增强。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浙江省级部门审批事项由200项左右削减了一半,而市、县政府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200多项减到数十项。
政府“瘦身”已成定势,怎么来实现质的转变?浙江提出采用“三张清单一张网”。三张清单,框定的是政府的“体型”;一张网,让政府在“瘦身”的同时更“健身”。
富阳市对外公布了全国首张县域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行政权力从7800项减少到2500多项,缩减幅度超过2/3。此后,省级行政部门着手开始推行权力清单制度。
据了解,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将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权力清单公布,全省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在现有基础上减掉一半,保留的权力挂到网络上接受监督。同时,一张省市县三级联动,融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在线互动、效能监察于一体的全省性政务服务大网正在编织中。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初显,嘉善为摆脱县域经济“成长的烦恼”先行探路,海宁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平湖打好产业体系调整机制创新攻坚战,德清“破冰”城乡体制改革……
“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相关改革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领域改革试点有条不紊地推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一个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正日渐清晰。一项独立评估结果为,浙江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对审批改革的满意率达到了97%。
去年4月开始,一场规模宏大的“以实干论英雄”活动在台州上演。先是市委领导纷纷领取全市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的难题,实行挂牌办理、破后销号;再是9位县市区的“一把手”公开作出年度工作目标的承诺,并每月细化目标任务,全方面实行实绩考核公示。
领导干部带头,台州全市范围掀起的一股实干之风:路桥区的乡镇(街道)和机关部门开展了比、学、赶、超竞赛进度;温岭市组建了700多个攻坚团队;黄岩区开展了争当“三百”(当百晓、办百事、成百姓)驻村干部活动;玉环县大力推行乡镇干部“住夜微报”制度。
浙江在鼓励各级干部继续发扬“老黄牛”精神的同时,大力提倡“狮子型”干部,并通过制度建设,让想干事者有机会,敢干事者没顾虑,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实。
在“三改一拆”中,各地党政主要领导亲上拆违一线,现场指挥。一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得到了解决。
围绕着“以实干论英雄”的指挥棒,一项项政策落到实处,一件件实事有效办结,一个个承诺相继兑现。
“埋头苦干、流血流汗拼命干”,“马上干、抓紧干、认真干”,已然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宣言和工作指南。
海盐县给乡镇(街道)开出了党委主体责任清单,每个“一把手”都领到了一份责任清单,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标注得明明白白;临海市开展了全面排查化解信访积案行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基层走亲连心中主动下访、约访,梳理出212件信访件,其中59个重点积案由市四套班子成员牵头包案,带头啃下“硬骨头”,破解“老大难”;海宁市在抓工作落实中,通过看现场、看实质、看实绩、看精气神的办法宣传弘扬先进、曝光鞭笞后进。
在改革攻坚最前线,广大党员干部把责任扛上肩头,自觉发扬“5+2”、“白+黑”的精神,用“让我上”的勇气啃硬骨头,以“我来干”的豪气挑重担子。
金华在全市乡镇干部队伍中推行了“全科干部”队伍建设,要求乡镇干部“什么都懂一点、知识更全一点”,在落实工作、服务群众的时候“质量更优一点、底气更足一点”;永嘉县的3600多名机关干部与全县9000多家纳税公司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在企业组织服务、在车间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退休干部余继春身患胃癌,仍坚持在街道帮忙,服务重点项目。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纷纷从群众最期待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办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用实干苦干的汗水换来了群众的满意。
宁波海曙区委常委通过基层调研、进社入户、座谈交流等方式,主动搜集群众反映集中的难事、急事,并与责任单位签下“督办军令状”;嵊泗县党员干部变群众“上问”为干部“下问”,畅通了联系服务偏远小岛群众的“最后一海里”;安吉县党员干部“晚上听事、白天办事”,跟踪落实为民服务事项,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
靠着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浙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交出了漂亮答卷,美丽浙江的基础日益坚实。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省委、省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干好一切工作的主轴和主题。
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依托加快发展创造的经济实力,浙江对民生的投入保持了持续的力度:连续8年将新增财政收入的七成用于民生,支持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公共财政最大限度地惠及全省人民。
在海盐县澉浦镇,新建成的健康小屋内,摆放着身高体重自测仪、人体成分分析仪、自测血压仪以及血糖自动检验测试仪器等。
50多岁的王瑞芬掏出身份证在刷卡器上一刷,旁边的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她的个人隐私信息和电子病历。之后,她使用医疗设施开始量血压、测血糖、称体重,体检数据立刻自动存入城镇和乡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完自助体检,王瑞芬不忘打印一份体检单,找社区医生咨询。她笑着说:“现在为农服务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农民配上了家庭医生,看病比城里还方便。”
德清县是浙江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县,在这里,“城居医保”与“新农合”并轨运行,不管农民还是市民,从缴费到服务“一碗水端平”,建成了统一的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此同步推进的是城乡同源、同质、同网的供水一体化模式,自来水通村率100%;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村通公交。
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村居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浙江财政投入不遗余力。仅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近10年来我省就投入1200亿元。
美好生活,因为文化而有品位。今天,当温饱不再是最大的担忧和牵挂时,人们期盼更多沐浴文化的阳光。
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一个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座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拔地而起,开门迎客。
城里人的生活,除了音乐、戏剧、书籍,还有免费公益讲座和逛不尽的博物馆纪念馆。农村人的文化热情则更多挥洒在广袤的田野里,演绎在1700多个农村礼堂中。
去年省政府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列为十件实事之一,投资金、增设备、配人员,一时间文化礼堂遍及全省农村。农村群众不只是简单的“送戏下乡”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了舞台的“主角”,文化创造力尽情迸发。
加强就业服务、推进医疗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整治城乡环境、治理交通拥堵、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委、省政府一件一件定方案,一步一步抓落实,完成的一系列民生指标都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525亿元,全力办好“十大民生实事”;2013年,浙江城镇和乡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均标准分别提高到526元和406元;新建或改扩建100多乡镇中心幼儿园,全省85%以上的适龄儿童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9.4万套、竣工11.1万套;城乡统筹医保覆盖率超95%,领先全国;养老保障水平稳居第一方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朴素之语,拳拳之心,内化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